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比催促和说教更重要
开学第一周,家里是不是又上演了这样的“拉锯战”?早晨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孩子却赖在床上,捂着肚子小声说:“妈妈,我难受,肚子疼...”
你伸手一摸,额头不烫。心里顿时升起一股无名火:“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一要上学就肚子疼?别装了,快点起来!”
且慢!请先别轻易给孩子贴上“装病”、“偷懒”的标签。
孩子的这种“身体不适”,很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信号——
这不是肠胃在抗议,而是焦虑在“说话”。

01
为什么焦虑总爱“冒充”身体疾病?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躯体化症状” 。它指的是,当一个人情绪上的痛苦(比如焦虑、压力、抑郁)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时,就会通过身体上的不适表现出来。
尤其是孩子,他们往往无法清晰地识别和说出“我很焦虑”、“我压力很大”这样的情绪。 对他们来说,“我肚子疼”、“我头痛”、“我想吐”才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表达。
大脑和肠胃,被称为“最佳盟友”。 它们通过“脑-肠轴”紧密相连。当大脑感受到压力和危险时,会立刻向肠道发出警报,导致肠道痉挛、消化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真实的痛感。所以,孩子的“肚子疼”很可能是真的疼,而非撒谎。

02
除了肚子疼,焦虑还会这样“说话”
开学焦虑的“身体语言”多种多样,家长们可以留心观察,您的孩子是否出现了以下“信号”:
消化道反应:最常见的表现。如腹痛、恶心、呕吐、食欲骤减或暴饮暴食。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频繁夜醒、做噩梦、或开学前一晚失眠。
“退行”行为:出现一些看起来“变小了”的行为,比如已经分房睡的孩子突然要和你睡,变得特别黏人、爱哭。
神经系统反应: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甚至低烧。
行为变化:容易发脾气、烦躁不安、拒绝讨论任何与学校有关的话题、注意力不集中。

03
当孩子说“肚子疼”,你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
你的回应方式,决定了是给孩子的焦虑“雪上加霜”,还是“春风化雨”。
❌ 千万不要这样说
否定感受:“别瞎说了,你就是不想上学!”(这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更加孤独。)
粗暴解决:“疼也忍着,赶紧上车!”(这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和痛苦。)
贴上标签:“你怎么这么娇气/没用?”(这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 试试这样回应
1. 第一步:共情与接纳
蹲下来,摸摸他的头,温柔地说:“宝贝肚子疼了啊?妈妈知道了,一定很难受吧。”
这句话的魔力在于: 它首先确认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觉得妈妈是和我站在一起的,我是被爱的。
2. 第二步:区分与评估
在表达接纳后,冷静地观察和评估。可以问:“除了肚子疼,还有哪里不舒服吗?我们试试喝点热水会不会好一点?”
这既表达了关心,也在帮助你和孩子一起判断,这是情绪问题,还是真的身体病了。
3. 第三步:探寻情绪根源
在氛围缓和后,可以试探性地问:“最近在学校,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有点担心或者不开心呀?”
不要直接问“是不是不想上学”,而是用更开放、更包容的问题,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困扰。可能是担心作业太多、怕老师批评、或是和好朋友闹别扭了。

04
如何帮助孩子真正“镇痛”?
当确认是情绪引发的身体不适后,我们需要从根源上缓解孩子的焦虑。
给情绪一个“命名”:
教会孩子认识这种感受。“宝贝,这种感觉叫‘紧张’,就像心里有个小鼓在敲,每个人面对新挑战时都会有,妈妈也一样。”
建立稳定的开学节奏:提前几天帮助孩子调整作息,一起准备学习用品,用积极的口吻谈论学校好玩的事情和即将见到的朋友,让“上学”成为可预期的、安全的事。
打造专属的“告别仪式”:一个紧紧的拥抱、一个放在口袋的“魔法吻”(亲一下手心,让孩子握紧),都能成为孩子在校时的安全感来源。
必要时,勇敢求助:如果孩子的焦虑症状非常严重,持续时间长,已经影响到正常的饮食和睡眠,请不要犹豫,及时寻求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儿童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而是对孩子健康最负责任的表现。
家长的心态,是孩子最好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