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23258449
官方博客  |
人人网  |
QQ空间

天津心理咨询匠心品牌

15年打造了一支专业咨询师团队 天津市妇联、天津市民政局心理服务合作单位

服务热线:23258449

当前位置:主页 > 良友百科 > 父母课堂 >
关于小儿睡眠的ABC

baby-sleeping

Part A

像婴儿那样睡得香甜,是很多成年人尤其是睡眠障碍的人的一种向往,也是大多数人对小儿睡眠的一种常识性认识。而另一方面,很多有孩子的父母却又常深受孩子睡眠问题的困扰,常抱怨“家有夜哭郎”。那么小儿睡眠到底是怎样的呢?有调查统计显示,约有30%不同年龄阶段小儿存在程度不同的睡眠问题,当然大多数并不严重,但是其中部分会影响的孩子的生活、学习甚至生长发育。要了解小儿睡眠问题,让我们先了解小儿正常睡眠的特点。

我们已经知道,正常睡眠睡眠包括5个阶段,又大致分为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根据睡眠深度又分为浅睡眠(包括NREM的1、2阶段和REM随眠,浅睡眠阶段人们更容易醒来),和深睡眠(NREM的3、4阶段)。成年人一个睡眠周期约90分钟,每晚的睡眠经历4~6个这样的周期。

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睡眠节律和类型各有不同。

睡眠时间和节律

新生儿的睡眠跟在母体内时一样的,没有昼夜节律,一天24小时内随时可以陷入睡眠状态。随后一段时间内,白天眼睛感受器黑视素接受光照刺激,激活丘脑视交叉上核(SCN)逐渐建立起对光线的生理反应,主要包括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而维持觉醒状态;而在黑夜降临时,过程相反,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使人产生睡意,促使黑暗环境中有更多的睡眠。日夜不同光照刺激逐渐形成睡眠的昼夜节律。

4个月龄的婴儿,夜间可以建立起6~8小时的大段睡眠。到6个月时,这个时期可以延长到10~12小时。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内不会醒来,到9个月是孩子通常还会至少醒来一次。引起孩子醒转的最常见因素是饥饿,所以母乳喂养的孩子比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睡眠持续的时间会更短,因为母乳更就容易被消化。不过,你不必担心,正常状态下,这种觉醒是暂时的,孩子会很快重新陷入睡眠中。

24个月孩子每天约需要12小时睡眠,包括白天一次或以上的小睡。4岁的儿童夜间睡眠10-12小时通常可以满足睡眠需要,白天小睡已经无足轻重。当然,各地区和民族的习惯或者说是睡眠文化不同,这种认识和做法存在差异。我国一直强调午睡的重要性,其实这似乎并不那么科学。

整个童年期的孩子通常夜间会有10个小时左右的睡眠,在青春期显著下降。但研究证明这种下降并非生物学方面的原因,更多是由于社会因素的作用。当让孩子处于完全自然状态之下,比如消除时钟和灯光的影响,青少年通常夜间也能保持约9小时的睡眠。而现实是,青少年尤其是在校期间的年度青少年很少得到得到这种自然的充足睡眠,换言之,他们正在积累“睡眠债”,而这种睡眠不足的积累对身心均有不同程度影响(以后会有全面介绍)。

睡眠类型

婴幼儿睡眠常很快进入并更多的时间处于REM睡眠,这也是婴幼儿睡眠期间更“不安分”的原因。进入幼童阶段,REM睡眠时间就会快速减少,他们往往从第1、2阶段的浅睡眠很快进入第四阶段的深睡眠;然后短暂返回第二阶段睡眠或者直接进入REM睡眠。儿童睡眠周期类型非常接近成人模式,只是婴幼儿和儿童睡眠周期往往只有5~6小时。

青少年的睡眠模式值得特别注意。近20年来的研究已经明确青少年睡眠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褪黑素分泌峰值比其他年龄阶段来的更晚,表现为青少年往往更晚才能进入睡眠,而夜间睡眠时间却没有明显减少,仍然需要保持9.5~11小时,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早晨更晚醒来,所以,青少年在早晨“喜欢睡懒觉”是一种正常生理需求,任何要求这个年龄段孩子早晨早于8点半之前起床的作息时间安排都是违反这一生理规律的。但是,这些孩子又恰恰处于学龄期,因而我国学校的上午课安排是不合理的,尤其是曾经的早读更是“非人道”的。结果就是青少年往往在上午的第1、2节课陷入瞌睡状态。

并且总体上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累及日益巨大的“睡眠债”,因此有必要呼吁教育部分尊重这一规律,对于学校作息时间安排做出适当调整。当然,这可能会牵扯全社会更多层面的问题。

孩子需要多少睡眠?

下表为你提供不同年龄孩子睡眠时间生理需要的平均参考值。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参考值,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具体到每个人睡眠时间的生理需求判断,以白天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不会陷入嗜睡为准。

children sleep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最大的问题和分歧可能就是日间小睡,也就是国内所说的午睡。研究表明,4岁以上的孩子,只要夜间睡眠充足,完全没有必要在白天补充睡眠时间,而且,如果孩子在白天会陷入嗜睡,恰恰说明孩子夜间睡眠不足。

至于,国人推崇的午休,既然无法改变,就权当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睡眠文化”吧。

小儿可能存在哪些睡眠问题?你如何才能发现这些问题?又如何应对呢?下次接着说。

Part B

良好的睡眠对于孩子生长发育和学习生活至关重要。要想孩子获得良好的睡眠,首先要训练他们形成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这个过程需要从孩子出生开始。关键要点有两个,你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你要“告诉”孩子,夜间是乏味无趣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睡眠。

创造温馨舒适的睡眠环境

首先要确保去除宝宝睡眠环境中一切不利因素。

A、光照影响睡眠昼夜节律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干扰睡眠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证睡眠环境是黑暗的。

B、噪音既可以干扰入睡,又可又“唤醒作用”,因此应该尽量消除睡眠环境的噪音,当然环境噪音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而且也有研究显示一些低分贝的单调声音,即通常说的“白噪音”不仅不会干扰睡眠,而且有诱导睡眠的作用。

C、适当的卧室温度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应该保持温度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这方面国人存在一个重大误区,通常认为孩子那么小,怕冷不怕热。事实上,孩子血液循环良好,生理上表现为“怕热不怕冷”,小儿睡眠时卧室温度在18摄氏度左右为宜。同时,注意不应该给孩子过多过厚重的睡衣和覆盖物。轻柔的被子或者毯子等也只应该覆盖到孩子肩颈部,绝对不能盖过孩子的口鼻甚至整个头面部。正常情况,孩子露在被窝外的小手是凉的,孩子头部不应该有汗液。父母们通常担心孩子受寒,因而室温调整过高或者给孩子覆盖的过于厚重;另一方面又抱怨自己的宝宝经常“盗汗”。他们不知道,孩子“盗汗”的唯一原因就是过热,以至于仅仅依靠裸露在外的头面部通过空气对流方式已经不足以散尽体内产生的多余热量,才需要通过最后的方式——出汗蒸发来散热。另有研究认为,环境温度过高、覆盖物过厚重以及盖住头面部,都是婴儿睡眠猝死(下节介绍)的危险因素。

D、独睡还是和父母同睡;人们发现,头几周宝宝在父母怀抱或者有父母守候时特别容易入睡,但是这不能成为支持宝宝与父母同床的理由,从开始就应该让你的宝宝习惯于没有你而独立睡眠,而且有调查发现,与父母同床睡还是婴幼儿睡眠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当然,多数人支持在头6个月,宝宝应该与父母睡在同一房间。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A、“告诉”孩子白天与夜晚是不同的:

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宝宝“意识”到这一点。白天,打开窗帘保持房间有足够的光照,尽情玩游戏,即便是在宝宝日间睡眠时也不必担心周围环境的光照和噪音。到了晚上,你要尽量保持房间光线暗淡;尽量保持安静,不要跟孩子多说话;不要跟你的宝宝玩游戏;为宝宝做好睡眠准备,包括喂食,在通常睡眠时间的前15到30分钟把你的宝宝安置到睡床上;除非必要,不要过频繁检查和换尿布。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告诉宝宝,白天和夜间是不同的,夜间就是黑暗的、乏味无趣的,夜间唯一的“任务”就是睡眠。而且,你的宝宝会很快不负期望“领会”到你的“良苦用心”。

B、建立健康睡眠习惯

可以给你宝宝安排一个“程式化”的入眠“仪式”:

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入睡时间,而不是等到孩子感觉困倦时才安排宝宝入睡;睡前保持保持自然轻松愉快的气氛;睡前“仪式”尽量简捷,可以讲一个小故事、给宝宝一个拥抱或温水澡。永远不要把睡眠作为一种惩罚;也不能试图用任何“奖励”去哄孩子入睡,比如人们常用的“奶孩子入睡”就是一种陋习,要让孩子明白入睡是一种自然愉快的事情,没有任何条件可以讨价还价。最后的喂食与入睡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不能让孩子过饱,因为过饱尤其是一些难以消化的固体食物会让孩子在睡眠中感觉不适,影响入睡以及睡眠质量。

一旦你安排孩子入睡,就需要给他时间去习惯于自己慢慢进入睡眠,甚至不要再次进入房间去“窥视”孩子是否已经睡去,因为这会打搅孩子的入睡过程。

新生儿睡眠及睡眠习惯的逐渐养成

前面介绍过,新生儿的生活没有昼夜节律的,可以概括为“困了就睡、饿了就吃。他们表达需求、不满足和不适的方式就是哭”。每天24小时内大部分时间是处于睡眠状态,通常2~3个小时就会醒来,理由几乎只有一个,饿了需要喂养,这个循环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分别。所以,新生儿“夜间”常常醒来、醒来就哭是很正常。宝宝睡眠持续的时间会一点点增加。

直到4个月龄,婴儿才逐渐建立起一定的睡眠昼夜节律,夜间可以有长达5~6小时的大段睡眠。5个月的婴儿夜间喂食已经不再必须,当你的宝宝长到6个月以上时,就可以确定整个夜间完全可以不喂食。很多家长可能并不了解这一点,盲目地认为孩子醒来很多时候就是饿了,甚至以哺乳来作为是孩子再次入睡的主要安慰手段。而这反而诱使孩子建立起一种不良的习惯,得不到这种安慰和奖赏反而难以再次入睡。

你的宝宝的睡眠习惯就是在这不经意之间慢慢形成了。你或许觉得宝宝还小,什么都不懂,需要你的细心关爱和照料。而事实上很多父母,不顾婴幼儿发育规律,过度的关爱和照料实则成了无原则的溺爱,对于孩子生活习惯的形成有害无益,包括睡眠习惯。如果你担心孩子恐惧孤单,你可以给孩子一个简单的玩具,如一个绒毛娃娃或者熊猫,但是千万不要给孩子睡床塞满玩具,因为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误会,睡床是一个游乐场而不是睡眠的地方。必须让孩子明白,睡床只用来睡觉的,而不是从事任何其他活动的地方。

如果孩子在夜间醒来,而且往往伴有啼哭,这时,你不要开灯,除非是你预期中小婴儿需要喂食或者换尿布,你可以暂时不去理会,观察5~10分钟,孩子往往会自己解决,再次睡去,当然这需要你给他时间去适应。如果孩子的确需要你的照料,你也尽量不要跟孩子说话,为了让孩子再次入睡而用“哄”的方法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尤其是跟他们一起玩,更是大大的禁忌,因为这会使得孩子得到某种错误的鼓励。大于5、6个月的孩子,就不要在夜间喂食,这是要告诉孩子夜间是用来睡眠的而不是吃东西的,这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苛刻的,但是这对于养成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孩子持续哭闹不能再次入睡,你则需要查明原因,尤其是一些疾病和身体不适。比如包括尿感染、蛲虫引起的肛周搔痒、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牙痛、耳痛、腹部绞痛或腹胀(很多时候跟睡前喂食过饱有关)、感冒或咳嗽等。必要时需要求助于医生。

Part C

即便家长努力为孩子创建其温馨舒适的睡眠环境、尽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小儿睡眠问题任然常见。据美国联邦睡眠基金会(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NSF)一项调查发现,每3个10岁及以下孩子中约有2个经历过某种类型的睡眠问题。

小儿睡眠睡眠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睡眠异常(Dyssomnia ),包括:入睡困难;限制设定睡眠障碍;睡眠卫生不良;睡眠不足综合征;打鼾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入睡困难

指孩子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晚上入睡或者夜间醒来后再次入睡困难。

限制设定睡眠障碍

是指孩子拒绝执行父母或监护人制定的睡眠作息时间。常发生于学龄前和学龄阶段,原因可能是原先制定的睡眠“纪律”执行不够严格,加之孩子开始进入“叛逆期”而开始挑战父母和监护人的权威,通常表现为各种“耍赖”的手段,如要吃要喝、要都讲一个故事、多一个拥抱或亲吻等各种“拖延战术”,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表现为对抗。

睡眠卫生不良

则属于父母或监护人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睡眠习惯。

以上三种睡眠障碍均与睡眠习惯的养成和执行有关,解决方式就是家长必须从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要给孩子建立温馨舒适的睡眠环境,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并且一以贯之地的严格执行。

睡眠不足综合征

是指孩子睡眠剥夺和睡眠不足引起孩子生理和心理性问题。常发生于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孩子每天至少需要9小时睡眠,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孩子睡眠时间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不佳。睡眠不足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白天表现都有负面影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急躁易怒,甚至表现为对抗和攻击行为,甚至某些表现与儿童多动症难以鉴别,而且有研究发现纠正睡眠问题也有助于多动症症状的控制,也提示这两种情况存在误诊的可能;还可以表现为反应迟钝,因而更容易造成意外事故和伤害。

打鼾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打鼾,大约每10个孩子中会一个存在睡眠中打鼾(我们通常说的打呼噜)。打鼾是由于睡眠中上呼吸道肌肉放松导致咽喉部位呼吸道狭窄,气体通过时发出的声音,常见于肥胖儿童,其他如慢性鼻塞、腺样体肿大、扁桃体肿大等也是引起打鼾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打鼾对于孩子并不产生明显危害,但是经常性发生也可以导致睡眠质量差,表现为睡眠不安、频繁醒转,引起睡眠不足综合症表现。而有少数孩子会并存呼吸暂停,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是一种危害较大的疾病,应该引起重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虽然多见于成年人,但是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常见于肥胖儿童,表现为打鼾、张口呼吸、呼吸暂停以及白天嗜睡,这种疾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当睡眠暂停时,血液中氧分压会出现明显降低,可以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偶尔甚至引起猝死(见附录婴儿猝死综合征)。OSA另一个常见原因就是腺样体和扁桃体炎性肿大,必要时可以进行手术切除。如果以上各种干预无效,可以进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

第二类睡眠障碍是异睡症(parasomnias),包括:梦游;夜惊;恶梦;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

梦游

梦游其实并不发生在梦中,脑电图记录发现,梦游其实是发生在NREM睡眠期,是一种睡眠异象,英语Sleepwalking,翻译成梦游会误导人们认为是发生在梦中。

梦游常见于 8-12岁的孩子,通常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然坐起,双眼睁大,口中或许会念念有词,也有部分儿童会下床在房间中漫步。

症状通常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而自行消失,因此不需要加以特别干预,所要注意的是,在此期间应该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以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出现梦游,你可以用定时唤醒的方法来进行干预,通常可以减少或者消除这种发作。

恶梦

恶梦很常见。往往见于18个月到3岁的孩子。恶梦通常是你的孩子对于白天的经历产生担心或者恐惧,如恐怖情节的故事、电视剧等。噩梦中警醒的孩子需要家长的安慰,但是不会有严重不良影响,因为睡醒之后孩子不会记住这些。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受噩梦的困扰,你又找不出原因,则你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夜惊

可发生在一岁之前,但最常见于3~8岁的儿童。通常会发生在孩子已经睡过几个小时以后,孩子会尖叫,拼命挣扎,他们可能会坐起来,说话或看起来很恐怖的样子。但是,你必须明白,其实你的孩子仍然处在睡眠中,所谓夜惊不过是睡眠过程中的一种“异象”。

通常情况下,你完全可以没有必要惊慌,更没有必要去打搅他,几分钟就会自然过去。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每天晚上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夜惊,你可以在这种情况发生之前的15到30分钟前唤醒他,让他保持几分钟清醒,然后在让孩子重新入睡。如此,当清晨醒来时,你的孩子完全不记得夜间发生过什么。

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

指睡眠中发生的重复、刻板、有节奏的运动行为(震颤)。如涉及大肌肉群,可表现为撞头和头部或身体的摇摆或扭动;发生在咀嚼肌就是人们熟知的磨牙。可以发生在睡眠的任何阶段,在婴幼儿发生率高,随着年龄增加会逐渐降低。

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是可以影响睡眠质量引起孩子日间功能障碍,而且有引起自残性伤害的可能,因而需要家长注意防范。

睡眠相关节律性运动障碍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疗法,但是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药物,行为干预,催眠和睡眠限制显著改善显着改善症状和睡眠质量。

小儿睡眠问题发生率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趋于减少和消失。一项针对2.5岁到6岁儿童的睡眠问题调查发现,研究期间各种睡症的总患病率如下:梦游 14.5%,夜惊 39.8%,梦呓 84.4%,遗尿 25.0% 磨牙,占45.6%,节律性运动障碍 9.2%。而频繁的夜醒来的儿童占比从2.5岁时36.3%,6岁时下降到13.2%。同样地,入睡困难的比率由3.5岁时的16.0%,到5岁时下降为4?10%,到6岁时进一步下降为7.4%。说明小儿睡眠问题与中枢神经发育的不完善有关,随着孩子发育成熟,这些问题的大多数都可以缓解和消失。

附录:婴儿猝死综合症(虽然严格来说不属于睡眠问题,但是婴儿猝死却更常发生于睡眠期间,因此一并做出简单介绍)

婴儿猝死综合症Sudden Unexpected Infant Death (SUID)

指未满一岁的婴儿,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因为死于SIDS的婴儿通常被发现死在自己的婴儿床上,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摇篮死亡”。

SIDS常发生于2~4个月婴儿,虽然目前上不明确导致SIDS的原因,但是研究者已经发现了一些相关的危险因素,并给出了预防这一婴儿意外死亡的措施:趴着睡眠是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专家建议婴儿睡眠必须保持仰卧,哪怕是白天的小睡;婴儿床垫应坚固、平坦的、防水,床罩不宜过厚;不应给宝宝用羽绒被等过厚的覆盖物,而且只须覆盖到肩部,千万不能覆盖宝宝头面部,以防造成窒息和妨碍散热;婴儿房温度不能过热;头六个月内宝宝可以与你睡在同一房间,但是不能跟孩子同睡一张床,尤其是你饮酒或者服食药物之后;不要让宝宝在沙发或扶手椅上睡眠;婴儿房内严禁吸烟。

文章来源:健康中国人网小儿睡眠专辑




天津心理咨询网、天津心理咨询、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天津婚姻情感心理咨询、神经症心理咨询、企业EAP、员工心理帮助计划

办公电话:022-23258449 传真:022-23258449  预约电话:022-23254651 022-23284615 022-23395659 公益热线:022-23284615

邮编:300000 天津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22-88355238

天津市经验丰富心理咨询机构 版权所有:天津市良友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津ICP备18001763号-1

技术支持:企商科技

关注微信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